八磁极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磁悬浮机理研究
赵旭升
(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,江苏南京210048)
摘要:研究了一种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,该磁轴承结构简单、控制方便,偏置永磁体采用嵌入式,装在控制线圈之间,磁路完全在轴承内部闭合,漏磁较小。研究了其结构,分析了悬浮力产生机理,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。研究结果表明,该磁轴承控制方便,动静态性能良好,在飞轮储能、超高速电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关键词:永磁偏置磁轴承;磁路;悬浮力;有限元
中图分类号:TM355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4-7018(2008)06—0007一03
0引 言
按照悬浮磁场的不同,磁轴承一般分为主动磁轴承、被动磁轴承和混合磁轴承三类。混合磁轴承也称永磁偏置磁轴承,用****磁铁产生的磁场取代主动磁悬浮轴承中电磁铁产生的静态偏置磁场,具有降低功率放大器的功耗,减少电磁铁的匝数,缩小磁轴承的体积,提高轴承承载力等优点,在高速、真空、超洁净、核等特殊的应用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[1-2]。
磁轴承经济效益主要决定于机械部件制造成本、控制与功放器件成本及运行成本。前一项直接与磁轴承机械结构相关,而后两项则直接与功率损耗有关。传统直流型径向磁轴承机械结构简单,但功率损耗大;传统永磁偏置型径向磁轴承虽然功耗较低,但结构又较复杂[3]。本文在文献[4]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型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,它采用嵌入式永磁体产生偏置磁通以提供静态悬浮力,控制线圈仅仅提供控制磁通以克服瞬时负载及扰动,并将永磁体放置于控制线圈之间,磁路完全在轴承内部闭合,漏磁较小,该磁轴承可应用于小尺寸和大气隙磁轴承的场合。在简述其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,对该磁轴承进行了有限元仿真。结果表明,轴承控制方便,并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。
1磁轴承结构及其工作原理
1.1磁轴承结构
该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结构及磁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。它由径向定子、径向控制线圈、转子铁心、
转子及片状永磁体构成,为减小磁滞和涡流损耗,定子铁心采用硅钢片叠压而成,定子上有8个凸出磁极,4个带线圈的为控制磁极,绕组固定在4个控制磁极上通电产生控制磁通。4个嵌放永磁体的为永磁磁极,置于控制磁极之间,块状矩形永磁体采用稀土材料钕铁硼制成,镶嵌在定子永磁磁极中以产生偏置磁通,当转子径向稳定悬浮时,转子在永磁体产生的静态偏置磁场吸力下处于悬浮中间位置。由于该磁轴承磁极为异极性排列,为减小磁滞和涡流损耗,悬浮转子铁心也采用硅钢片叠压制成为简单圆柱体套装在转子上。由于该型磁轴承磁通完全在同平面内闭合,所以具有磁通路径短和漏磁较小的优点,同时,该磁轴承利用永磁体产生偏置磁通,还具有功耗小、轴向长度短的优点,在飞轮储能、空调压缩机、涡轮分子泵等高速应用场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[4]。
1.2磁悬浮机理
从图l可看出,每块永磁体产生的偏置磁通分两路出发分别流经永磁磁极、永磁磁极下气隙、转子、控制磁极下气隙、控制磁极及定子磁轭,再回到永磁体,如图中带箭头实线所示。每个控制磁极上绕有一个集中式绕组产生控制磁通,控制磁通只流经定子磁轭、控制磁极、控制磁极下气隙与转子,再经外定子铁心闭合,如图1中虚线所示。由于永磁体的磁阻较大,控制磁通不经过永磁磁极,可避免控制磁通与偏置磁通方向相反时对永磁体的去磁。
假设不考虑转子白重,当转子处于平衡位置,并且控制线圈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,片状永磁体在径向气隙产生相等的偏置磁通,这样使转子受到径向磁阻力合力为零,稳定在平衡位置,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。由于结构的对称性,****磁体产生的磁通在转子的上下气隙处是相等的,此时上下吸力相等。如果在此平衡位置时转子受到一个向下的外扰力,转子就会偏离参考位置向下运动,造成****磁铁产生的上下气隙的磁通变化,即上面的气隙增大,永磁体产生的磁通减少,下面的气隙减少,永磁体产生的磁通增加。
由于磁场力与磁通的平方成正比,因此下面的吸力小于上面的吸力,在加入控制磁通前,转子将无法回到平衡位置。此时位移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其参考位置的位移量,控制器将这一位移信号转变成控制信号,功率放大器又将此控制信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