伺服系统中的误差补偿机制是什么? 伺服系统中的误差补偿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:
角度误差补偿: 原理:伺服电机带有检测角度的传感器,但由于传感器存在制造误差、安装误差等,会导致电机不能获得较高的控制精度。通过计算伺服电机在开环运行状态下q轴的电流值,进而计算出电机的运行电角速度,再根据运行电角速度计算出角度误差补偿值,以此来对角度误差进行补偿。 实现方式:包括建立伺服电机的等效方程和开环运行方程,通过霍尔传感器检测伺服电机的三相电流,计算q轴电流值,再利用角速度传感器采集实际角速度值等步骤,最终得到角度误差补偿值并实施补偿。 动态误差补偿: 原理:针对由输入指令本身引起的原理性误差,通过建立伺服系统的动态模型,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规律,设计相应的补偿算法来减小或消除这些误差。 实现方式:例如采用前馈控制、反馈控制与复合控制相结合的方法,或者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补偿策略等。前馈控制可以提前预测和补偿已知的干扰因素;反馈控制则根据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偏差进行调整;复合控制综合了两者的优点。 位置误差补偿: 原理:伺服系统的位置误差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,如机械传动部分的弹性环节、非线性因素(如间隙、摩擦、形变)等。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建模,设计相应的补偿算法来提高位置控制的准确性。 实现方式:例如对于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,可以通过建立双位置反馈控制、引入滤波器构建可选频率反馈控制方法等来抑制位置振荡;对于由非线性因素引起的轮廓误差,可以建立相应的简化模型,推导误差产生的机理和解析表达式,然后设计基于转速前馈或转矩前馈的自适应补偿方法。 通讯延时补偿: 原理:在现代数控系统中,伺服驱动器负责执行,数控装置负责计算,二者间的总线数据交互不可避免的存在通讯延时。通讯延时会导致系统超调及控制精度降低,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补偿。 实现方式:设计Smith预估器来对通讯延时进行补偿,但Smith预估器存在模型失配的问题。结合扰动观测器理论,设计基于扰动观测器的通讯扰动观测补偿策略,解决模型失配问题在通讯延时补偿中的影响,提高延时补偿方法的适用性和简易性。 非线性特性补偿: 原理:伺服系统中的非线性特性(如间隙、摩擦、机械谐振等)会影响系统的控制性能。对这些非线性特性进行分析和建模,设计相应的补偿算法来抵消其影响。 实现方式:例如对于含有间隙非线性的Wiener-Hammerstein伺服系统,可以提出由输出反馈和间隙动态逆补偿构成的复合控制方案;对于摩擦非线性,可以采用基于改进LuGre模型的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法等。 北京时代超群总店 咨询电话:13353704930(田工) 店铺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QQ二维码
|